导读 南方的天气就是怪,从来到长沙到去韶山前,一直阴雨,没有了太阳;但是我们马上就要去看另一个太阳——心中的太阳。
说个题外话。这第二篇游记的题目本来想用“韶山行”,可...
南方的天气就是怪,从来到长沙到去韶山前,一直阴雨,没有了太阳;但是我们马上就要去看另一个太阳——心中的太阳。说个题外话。这第二篇游记的题目本来想用“韶山行”,可...
说个题外话。这第二篇游记的题目本来想用“韶山行”,可是考虑几番,不妥;“行”,过于走马观花;而对于韶山,那可是我小时候老师上课时给我们讲到的毛主席的家乡。长大后对毛主席的崇敬反而越发高涨。其实在我的书柜里有关于毛主席的书很多,光是他的传记就有三套。所以想来还是把题目改成“韶山情”。
其实在长沙的这几天里,我就已经发现许多的私家车和出租车里都会放一尊毛主席的半身像,也听到了许多的关于毛主席的故事;虽然有些未必可信,神化了毛主席,但在我心中,毛主席依然是我最敬爱的一位领袖!
韶山,一个伟人出生的地方;我最早知道它还是在小学,除了老师的教育,那个年代也经常会从像章或者画报上看见一轮太阳升起,光芒四射金灿灿的样子;这些印象在那些年一直停留在我幼小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以致成年后还是会想会有机会去圣地吗?
9月8日,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安排,我们一行要前往韶山接收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我来说,这样的机会不多,所以很是向往能在毛主席的故乡看一看,走一走,去解开我心中的谜团。是怎样的一快神奇的土地孕育了这样一个家庭?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养育了这样一个伟人?
从长沙到韶山将近3个小时的行程。一路上,通过手机下载了一首《浏阳河》:“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五十里水路到湘江;江边有个湘潭县呐,出了个毛主席。领导人民得解放......”,一首老歌,一份情怀;就在这反复循环的歌声中我们到了目的地——韶山。
韶山,史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相传四千年前,舜帝南巡到此山,遇南来寻夫的娥皇、女英二妃,舜帝欣喜若狂,便在山上举行盛典庆贺。随从奏起宫廷中悠扬悦耳、婉转动听的《韶乐》,引凤来仪,百鸟争鸣,当地百姓也闻声而至。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在山上修建了“引凤亭”,韶山由此得名。
闲话不说,按着导游的安排,我们一行就要跟随着她步行走向毛主席铜像广场进行瞻仰。一路上,树木葱茏,满眼翠绿,空气清新,沁人心脾。此时的心情真的有些激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怀着这种激动豪迈的心情沿着瞻仰大道来到了毛主席铜像广场。此时的广场上游人如织,人头攒动;远远的我就看见那一尊铜像。而对于这尊毛主席铜像,来韶山前,长沙的朋友就给我讲了关于毛主席铜像的三件奇事:
其一:这尊铜像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运往韶山进行安放的途中,经过井冈山时,运送的汽车突然抛锚,让毛主席在他最早拿起枪杆子干革命的地方住了一夜。
其二:主席铜像在运抵韶山当天上午10时(1993.12.26)天空出现日月同辉的天象,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冬日里竞相开放。
其三:主席铜像安放后的第二天,有六只美丽的蝴蝶飞到主席身边,那是主席在创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中献身的六位亲人。
对于这三件事,我只能相信,因为毛主席在千万国人心目中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缔造者而已经被神化了。这些故事只能说明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仰和崇拜!
虽然这天是阴雨天,但是可以看出人们的热情是高涨的。既然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的课,我们安排了敬献花篮、脱帽鞠躬、绕铜像一周的事项。礼毕后,我站在铜像前,默默地仰望着他。他一身中山装,手握书卷,面向东方,似在高瞻远瞩;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放佛依然注视着他的人民。整个铜像在青松、翠柏、鲜花、红旗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据了解铜像广场距离毛主席故居83米,代表了主席在世83年;铜像身躯6米高,代表了主席有六位亲人为革命捐躯;基座高4.1米,代表了主席从遵义会议之后领导中国人民41年;基座和身躯共高10.1米,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0月1日;铜像两侧有56棵雪松,代表了56个民族。今天,我们来到韶山冲,来到毛主席铜像广场,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向他献鲜花,可见人民对主席的思念。
在导游的催促下,我们走过了83米来到了毛主席故居。依然是人潮涌动,我在其中居然还发现了西方的朝圣者。经过了长达近一个小时的排队等候,我才远远的看见了那座房子,一座土墙灰瓦的农舍,堂屋大门楣上挂着邓小平同志于1983年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故居”的匾额。看着这座土屋,心中不免感慨万千。“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发出这样豪言壮语的毛主席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平房土屋之中。故居坐北朝南,土木结构;门前有两口相通的水塘,此时荷塘中的荷花已经有些败了,不知毛主席小时候下过荷塘捉过鱼吗?故居周围山上竹林、苍松茂盛,青草郁郁葱葱。故居前的稻田里,绿油油的,一派喜人的景象。故居对面的山坡上驻守着故居警卫班。整个故居掩映在苍翠中,宁静而祥和。
我小心的走进屋内,一间间小屋黑暗狭窄;那小桌、板凳、木床、农具、水车、厨灶......一切都显得朴实和真切。无法想象毛主席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也让我真的体会到一代伟人成长的足迹,也深深感到革命领袖是怎样带领人民克服艰苦环境翻身解放,带给劳苦大众以新生。故居里陈列的实物都曾留下毛主席及亲人的印记;在毛主席卧室里,小桌上还放着一盏桐油灯,我想少年时代的毛主席就经常在这里在油灯下学习吧;在风雨如晦,哀鸿遍野的年代里点燃了革命圣火。这革命的火种历经了风雨沧桑,依然经久不息。如今硝烟散去,只留下静静地故居,葱郁的山林,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去回想那个年代的生死考验和艰苦卓绝。
导游介绍1966年毛主席最后一次回到韶山,居住在滴水洞。滴水洞,是我们上午参观的最后一站。
经过半个小时的车程,从故居盘山而上,就来到了毛主席的乡间别墅——滴水洞。滴水洞,又名“西方山洞”。藏卧在这条充满生机的峡谷里。滴水洞是韶山这条长长峡谷的源头。其间有条小溪,汩汩流淌,终年不断,滴石成洞,故而得名。滴水洞山势天成,丘壑间,林莽摇风;峰谷中,飞禽走兽,灵卉嘉木。滴水洞满山苍翠,自是纳凉的好去处。1966年6月毛泽东回乡在滴水洞一号楼住了10天,滴水洞得以名噪一时。在这十天里,毛主席酝酿了后来的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一号楼和二号楼里有许多的实物。尤其记忆深刻的就是毛主席那件睡衣,很多的补丁,可想而知主席的简朴。走过一间间的房间,望着毛主席曾经生活的地方,我所表达的只有敬仰!
离开滴水洞,已是中午;午餐后,小憩片刻。于午后,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炭子冲(现称花明楼)——刘少奇故居。
韶山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一个个的伟人就从这里走了出来。
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人物,就这么比邻而居,东西相望。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迥然的不同。历史,总是这样捉弄人,总要在生与死的天平上放上相同的砝码。
刘少奇主席铜像广场阔大了许多,也雄浑了许多。迎头是高大的大理石牌坊,从牌坊进去,是七十一级台阶;两边苍松翠柏,林荫遍地,两侧台阶中间点缀以翠柏和鲜花,芳香阵阵。听导游说,这七十一级台阶有两层含义:一是纪念刘少奇主席在世七十一岁,而是纪念党的生日。
踏上长长地石阶,放佛看见伟人一生之中的艰苦和冤屈!人虽逝去,而心忧天下,心系共产党的痴心却始终未改,虽受不公正待遇,忠心未变!拾级而上,群芳环绕中,刘少奇主席衣袂飘飘,凝视东方。随着他的目光望去,只有苍山茫茫,云海袅袅,想必在那高空云海中,二位伟人目光相撞,便有翻天覆地的壮阔场景。
绕过铜像,继续前行,过刘少奇纪念堂,再经过一条林荫大道,便是主席故居了。故居门前半亩河塘,水光潋滟,几朵荷花相映其中;四面竹树环绕,青山幽翠。那几间茅屋也便在这水色山光中静静地立着。正中门楣是一块大匾:刘少奇同志旧居。字体方正,斑驳有痕,显出岁月浸蚀的印记。
关于这块匾额,还有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回新疆以后才知道的。说的是:这块匾额曾挂在这里,当年刘少奇主席受到不公正待遇,被打成走资派,一切东西都被销毁,只有这块匾额被当时一位厨房的大师傅悄悄留下,反过来做了案板,侥幸未曾被人发现;主席平反后,方拿出来示人,而其中人世沧桑,已是多年以后。如今看着这块古朴的匾额,想象刘少奇主席当年的无助,被病魔和非人的折磨却不得就医的苦楚,心中满是愤懑!时间是公正的,它总是将人性的善恶用铁笔勾画在历史的账簿上,让后人去评说。
此时此刻,我不时地感叹,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终于一去不复返了。历史巨人刘少奇以卓越的功勋和历史地位,也早已得到了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颂扬!但是当我看见那张发黄的写着亡者是“无业”的死亡通知单的时候,当我看到那帧亡者“死不瞑目”的照片的时候,我依然百感交集,无比悲痛!!!
这就是历史,有幸的是——这样的历史,毕竟成了历史;这样的历史,已经被修正了。
罢了,罢了。
两位伟人的故居就这样在匆忙中参观过了。
一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结束了,就在我们上车要离开韶山的那一刻,整个韶山已经染成了金黄色。
蓦然,回望,欣喜。
这时我真的看见了太阳,一轮穿过云层的金色太阳,透过云隙洒下万丈光芒;这是我们来长沙后第一次看见太阳。也许毛主席和刘主席真的是神仙,我们虔敬的心让他们感到了欣慰。
红色之旅收获的精神财富,荡涤每一个人的灵魂;记得孔老夫子曾想建立一个理想国度:在这个国家里,人人礼尚往来,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景象。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中国人仍然还在艰难的求索路上。我想正是这一代的伟人给我们创造了机会,寄望阳光遍洒的每一个角落,踏着伟人的足迹和肩膀,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