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母亲的古诗有哪些(表达浓浓的母爱的诗句)
千百年来,以歌颂母爱为主题而广为流传的诗歌,首推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短短的三十个字,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衣的场景,针针线,密密缝,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挂念与期盼。诗歌语言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而深厚。
此诗的作者孟郊出身贫寒,两次科举考试都落第,直到四十六岁时才考中进士,被派往溧阳担任县尉,这首诗就作于他即将赴任接母亲一起前往之时。此时的诗人年近半百,历尽人世沧桑,尤觉亲情的可贵,诗作是感情的自然流露,读来亲切温馨,感人至深。
1992年香港曾经举办&”我最爱的十首唐诗&”活动,最后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名列榜首。这首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由此可见此诗影响范围的广泛,是难得的歌咏母爱的佳作。
送母回乡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最为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这首《送母回乡》写于作者母亲去世之时,当时李商隐刚在秘书省任职不到一年,母亲就因病去世,作者悲痛之余写诗描写母亲生病的过程,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内心深处沉痛与悔恨交加的复杂感情。
豫章行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
这首《豫章行》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之手,当时正值安史之乱,为了平定叛乱,各地都在不断征兵。李白到达豫章时,恰好亲眼目睹了新征入伍的士兵与妻儿老小分别时的凄楚场面,其中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白发苍苍的母亲送别儿子时的痛哭哀号。
感情丰富、长于纸笔的李白一时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长诗。
一反往日作品的想象飞扬、奇伟瑰丽的特点,李白的这首诗着力写实,描写出一副老母与孩子分别之时&”呼天野草间&”的悲怆场面,作者因同情而生的哀怨与悲苦之情跃然纸上。
遣兴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遣兴,有写诗来消遣的意思,《遣兴》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乱军所擒,思念家中亲人时所写。
骥子,是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诗的前两句称赞宗武的聪明,三岁时就知道问家中来客的姓名,还会背杜甫写的诗。可惜世道不太平,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又贫困,全家都要靠他们慈爱的母亲才能够支撑下去。
&“怜渠小&”、&”仰母慈&”等用语,罕见地流露出了诗人对没能尽到家庭责任的愧疚之情。
杜甫的妻子杨氏,是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她嫁给杜甫的时候,杜甫30岁,杨氏比他小十几岁,当时还不到20岁。据记载杨氏一共生育了5个儿女,杜甫一向在外宦游,家庭贫困和杨氏在家独力支撑的窘况可想而知。
这首诗中,虽然只有一个字提到杨氏,但是作为诗人妻子、5个孩子母亲的杨氏终于难得地在杜甫的诗中露了一面。
西上辞母坟
高盖山头日影微,
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
不见丁宁嘱早归。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陈去疾,他生活在唐文宗时期,819年(元和十四年)进士,曾经担任过邕管副使的官职。《全唐诗》录了他13首诗作。
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读诗还是要读白居易,主题明确,文字浅显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长。白居易的作品言浅意深的特点非常突出,常常在浅显易懂的文字中蕴含着深长的寓意,这首《慈乌夜啼》同样如此。
慈乌,是一种体型较小的乌鸦,具有母慈子孝的美德。诗中提到的吴起,是战国时的鲁国名将,他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也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和他断绝了来往。曾参,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当时有名的孝子。
诗歌前半段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慈乌失母后夜啼的情状,运用吴起、曾参两个典故,借慈乌自喻,寄托了&”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当父母健在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奉养老人,使他们颐养天年,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然,空留悲哀凄怆的诗歌,又有何益呢?